поиск
关注 | 从1.0走向3.0,中国——东盟自贸区如何再升级?
Дата публикации: 2023-04-18 Источник статьи: 中国贸易报

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版第二轮谈判日前在泰国曼谷举行,双方就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、货物贸易、投资、中小微企业等领域探讨了进一步开放与合作。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版谈判于2022年11月宣布启动,今年2月,首轮谈判以线上方式举行,而此轮谈判是双方举行的首次线下谈判。

 
 
 

       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王勤近日在接受《中国贸易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国—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的第一个自贸区,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的第一个自贸区。此次升级3.0版本,既有助于在现有领域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、便利化,也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,打造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
 

        中国—东盟自贸区于2002年启动建设,2010年建成,2019年升级2.0版,如今已进入了3.0版的谈判进程。“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建成十余年来,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规模迅速扩大,区域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日益显现。”王勤称。

 

        以区域内贸易发展为例,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、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4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一季度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十年来,我国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长9.9%,快于我国整体年均增速4.3个百分点,东盟由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跃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。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我国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1.56万亿元,同比增长16.1%,高出整体增速11.3个百分点,规模占进出口总值的15.8%。

 

        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部合伙人潘南山告诉记者,一季度外贸成绩单的取得实属不易,其中我国与东盟等贸易伙伴进一步深化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去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,也是RCEP落地之年,今年我国持续推动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版的谈判进程,中国与东盟在产业、市场等方面高度互补,依托自由贸易协定,经贸合作将不断走深走实,为全球贸易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 

        值得关注的是,在王勤看来,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,中国和东盟逐渐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。他表示,由于区域内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、便利化,跨国公司在区域内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,通过投资设厂打造相关产业链供应链,加快了当地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。中国则凭借着中间产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,成为东盟国家半成品和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国,而东盟国家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加工组装出口能力的提升,则辅助工业快速发展,迅速融入区域中间产品供应链和加工组装产业链中。

 

        据海关数据,今年一季度,我国对东盟出口中间产品5310.8亿元,增长17.9%,占我国中间产品出口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.7个百分点。我国与东盟产业优势互补,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式发展加快推进,带动了中间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。

 

        王勤表示,在中国—东盟自贸区运行过程中,中国、东盟相继推出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RCEP,其发展目标和合作重点具有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,这为双方的战略对接和区域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。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对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互联互通、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,同时也与RCEP的实施相互补充、相得益彰,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多领域、深层次的区域合作。

 

        潘南山表示,开放是我国一直以来对外政策的主题词,加快推动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升级3.0版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表现。从机遇端看,随着区域贸易与合作渠道更加畅通,贸易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企业应抓住机遇开拓国外市场,保持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,结合有关扶持政策,紧跟国家扩大开放的步伐。从挑战端看,供应链优化调整可能给国内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与投资带来新的挑战,因此建议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转型筹划,变挑战为机遇,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,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。